——本報記者專訪吉林省信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研究員張如石 來源:東亞經貿新聞
5年來8家域外銀行進入;目前,平安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昆侖銀行等多家銀行正在謀劃進入我省……近年來,雖然我省吸引了越來越多域外金融機構的關注,但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是,我省金融業的發展仍相對滯后。 作為現代經濟的命脈和核心,金融業的發展程度將決定著我省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速度。 如何為我省金融業發展提速?怎樣讓金融業更好地服務于我省經濟發展? 日前,本報記者專訪了吉林省信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研究員張如石。他在1月11日省政府領導與政協委員座談時提出:吉林省應從戰略角度明確提出將金融業定位為先導產業。
談現狀 地方性商業銀行別急著擴張地盤 記者(以下簡稱“記”):從全國來看,您覺得目前我省金融業處于怎樣的水平? 張如石(以下簡稱“張”):客觀說,我省金融業仍存在“規模小、結構差、效率低、創新不足、發展滯后”問題,屬于金融不甚發達的弱勢省份。經濟發展模式屬于政府輸血型,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功能作用有限。 吉林省金融資源尤其是非銀行金融規模有限,結構離散,但發展潛質巨大。在這樣一個經濟不甚發達且有著后發優勢的區域內,由于缺少一種有效的協調、整合與調控機制,致使金融產業鏈條中的各個分支系統資源長期處于離散、肢解狀態,難以形成合力。 記:有觀點認為,應加大力度扶持地方性商業銀行跨區域經營和發展,比如可以選擇上市,您覺得是否可行? 張:我認為,地方性商業銀行的當務之急不是擴張地盤、追求量的放大和跨區經營,而是先把“底盤”做實做精、將“內涵”做強做優,要在上市前強身健體,充實資本實力,即盡快把“分母”做起來才行。那么,首選還是仰仗和激發地方金融資源活力,靠提升自主創新來滿足實體經濟的多維度、寬范圍的金融需求。
談發展 建議制定實施金融業發展規劃,申請國家給予設立“農業振興銀行”的特惠 記:您覺得如何改變我省金融業的弱勢地位? 張:第一,今年應以“十二五”規劃為契機,將省內金融業發展提升到戰略層面,以服務省內實體經濟為出發點,制定我省金融行業發展規劃,力爭將金融業打造成為區域內的先導產業乃至支柱性產業,變“輸血型”為“造血型”經濟。 第二,構建與農業大省相適應的“三農”金融服務體系。作為農業大省,建議向國家申請在我省設立能夠輻射東北三省的地方性和政策性“農業振興銀行”?梢越Y合省內農信社改革,將農信社重組改制為地方政策性農業銀行,形成有吉林特色的,以農業振興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為依托的涉農金融體系,強化對農業產業化及農產品深加工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第三,整合省內金融資源尤其是非銀行金融機構資源。建議借鑒新加坡淡馬錫和上海國際集團模式,由地方主導或按市場化原則,先設立金融控股平臺母體,將商行、信托、證券、保險、基金、期貨、租賃、創投包括涉農金融組織及各類金融中介進行有效整合,實現金融資源的最優配置、結構聚合與優勢互補。通過調整和激活存量來帶動地方金融資源增量、拓展金融輻射力,增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撐。
談創新 可把長春打造成股權投資基金中心 記:金融業若想做大做強,離不開創新。您覺得我省金融業應如何創新? 張:我省可在現有的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制度基點上,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條例和辦法?煞窨紤]將長春打造成為東北地區的股權投資基金中心或聚集區,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應組建我省“汽車產業結構升級信托投資基金”、“生態農業建設投資基金”、“糧食種子開發投資基金”、“長白山中醫藥業資源開發信托基金”“文化產業基金”、“圖們江開發信托投資基金”等,吸引更多的民間和社會財力及境外創業資本流向省內優勢產業。 此外,我省可以構建扶持“三農”的創新型投融資機制。 我省作為農業大省,如何支持“三農”、發展“三農”、強化“三農”,既是今年政府工作中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政府應設立引導基金,鼓勵金融資源向“三農”傾斜。建議在引導各類民間和社會資本到金融發展滯后的農村地區投資設立村鎮銀行和貸款公司基礎上,設立一些資金互助社等適合農村需要特點的多種所有制金融組織;鼓勵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出資組建新的農村擔保機構,同時創建“三農”貸款的盡職免責制度,為涉農金融機構及從業人員解除后顧之憂。另外,可以借鑒重慶地票交易制度,讓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起來,這里的關鍵是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土地的融資權問題。
|